邪惡的醫學洗腦和脅迫
美國公共衛生機構廣泛、快速地推出新型COVID疫苗,是屈服於兩種危險的誘惑:洗腦宣傳和脅迫。圖為2022年9月9日芝加哥西南老人中心舉辦COVID-19疫苗加強針施打活動。(Scott Olson / Getty Images)
文•Aaron Kheriaty(大紀元專欄作家) 譯:曲志卓
作者簡介
亞倫‧凱里亞蒂(Aaron Kheriaty)是一名醫生,倫理與公共政策中心(the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的研究員,也是團結項目(The Unity Project)的倫理主管。
本文由最近發表在《華盛頓時報》上的文章改編而成,摘自我的書《新異常:生物醫學安全機構的崛起》(The New Abnormal: The Rise of the Biomedical Security State,Regnery Publishing出版),經許可轉載。
公共衛生機構在2021年初廣泛、快速地推出新型COVID疫苗的熱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們屈服於兩種危險的誘惑:洗腦宣傳和脅迫。
他們在推行疫苗時考慮到了社會共同利益(實現群體免疫)和善意(盡快結束疫情),但這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推行疫苗的方法嚴重誤導了公眾。這意味著公共政策中令人深感不安的趨勢:以科學名義所發布的公開聲明不容置疑,行為結果可以通過任何必要的手段來實現。
強制性的COVID疫苗接種令基於幾個未經證實的假設。主流觀點認為這些假設是不言而喻和無懈可擊的:(1)疫苗對每個人都是安全的;(2)疫苗對每個人都是必需的;因此,(3)任何對疫苗的懷疑都是必須克服的公共關係問題。
「每隻胳膊上都扎針」的目標已經設定了前提,唯一允許爭論的是如何實現這一預定目標。任何科學家、醫生或政策制定者,如果打破等級,質疑這些公理,往好裡說是令人討厭的,往壞裡說是危險的。他們會被忽視,或被視為落後且對公共衛生構成威脅的人。那些提出質疑的人被貼上了輕蔑的「反疫苗(anti-vax)」的標籤,這個標籤的作用是將他們排除在合理話語的領域之外。
一些疫苗宣傳是可笑的,而且清楚地表現出對公眾的蔑視。例如,俄亥俄州衛生部的電視公益廣告:一位友好的免疫學家試圖澄清有關COVID疫苗成分的錯誤信息:「只有幾種簡單的成分:水、糖、鹽、脂肪,最重要的是,蛋白質的成分。……這比糖果棒或一罐汽水還少。」
這個荒謬的信息表明,疫苗風險與吃糖果棒或喝蘇打水的風險沒有什麼不同。這是典型的政府所支持的錯誤信息,如果錯誤信息這個詞有意義的話。廣告居高臨下的態度也充分展現出俄亥俄州公共衛生官員對普通公民智力的看法。
非公共教育 而是行為控制的操縱
除了上面所說的之外,最令人震驚的宣傳形式是故意隱瞞或淡化與疫苗有關的信息。如前所述,《紐約時報》在2022年2月報導:「疫情流行整整兩年後,領導美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機構(CDC,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只公布了其收集數據的一小部分。」
例如,當該機構「發布關於疫苗加強劑對65歲以下成年人有效性的第一個重要數據……它遺漏了一個重要群體的信息:18至49歲的人,這是最不可能從額外加強劑中受益的群體。」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聲稱,隱瞞大部分數據的原因是它不想增加公眾對疫苗的懷疑。
結果是來自公共衛生官員的信息聽起來與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和強生(Johnson & Johnson)的商業營銷部門沒有區別。誠然,公共衛生宣傳必須簡化通俗,以便公眾消費,但是,簡化信息使外行人看得懂,與簡化信息以操縱大眾,或故意壓制可能阻礙預定公共政策的信息,這之間有非常重要的區別。
這不是公共教育,而是行為控制的操縱。這個詞最準確的含義是洗腦宣傳。大量沒有被重複洗腦催眠的公眾都可以感覺到他們受到了操縱,即使他們無法解釋。
大量沒有被重複洗腦催眠的公眾都可以感覺到他們受到了操縱。圖為2021年8月25日在紐約市政廳前,反對COVID-19疫苗授權和疫苗護照的民眾。(Angela Weiss / AFP)
隨著美國的疫苗接種率接近50%,疫苗更新在2021年4月放緩。關於嚴重副作用的報告開始出現。在美國之前就開始大規模疫苗接種的以色列的數據表明,疫苗效力迅速減弱。
於是,公共衛生工作從洗腦宣傳轉向嚴厲的推動和賄賂。幾個州讓接種疫苗的公民抽彩票,獎勵100萬美元或更多的現金。其他州和城市推出了疫苗接種促銷活動,從新澤西州的免費啤酒到紐約和俄亥俄州的全額大學獎學金抽獎活動,再到華盛頓為接種疫苗的人提供免費大麻菸。
當這些推動不起作用時,官員們就開始強制接種疫苗,對那些拒絕的人進行嚴厲的懲罰。當我自己的機構,加州大學,準備發布其疫苗強制令時,我於2021年6月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公開指出,大學疫苗強制令違反了醫學倫理的基本原則,包括知情同意原則。
儘管疫苗強制令從來都沒有被證明是合理的,甚至連證明合理的最低條件也從未滿足過,但各機構接受了這些誤導性的政策,幾乎沒有進行過有意義的公眾討論,也沒有辯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