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soledad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茅台飄香背後的血腥故事 – 新紀元周刊

茅台飄香背後的血腥故事

by ggbbwhy

茅台飄香背後的血腥故事


2016年9月,貴州省赤水河畔的茅台酒廠,工人正在鋪上高粱,準備用於本地釀製白酒的第一次發酵。(Kevin Frayer / Getty Images)

文•石山

前兩天,看到了一個朋友二大爺的文章,題目是〈血茅台〉,談的是貴州茅台酒,當年被中共「公私合營」時候的血腥故事。我覺得,這故事對於現今正在往回走的中國,其實有很多的啟示。

幾年前,幾個小時候一起長大的朋友,知道我被派到香港,過來找我吃飯。其中一個朋友,偷偷帶了一瓶兩斤裝的正版茅台。當天七八個人跑到西貢,還叫了其他的酒,大家喝得亂七八糟。帶茅台的朋友算是個有錢人,喝到最後,突然神祕兮兮地說要告訴我們一個祕密。只見他把已經空了的茅台酒酒瓶放在地上,用腳那麼踩了幾下,然後拿起來用手一掰,酒瓶的瓶口就掰開了。然後他得意地說,還可以倒出半兩酒。

結果,還真的倒出不少來。另一個朋友說,那個兩斤裝的,是高檔次的茅台酒,一個空酒瓶就可以賣兩百多人民幣。不良商家收購之後,裝上假酒,可以賣很多錢。所以呢,茅台就有了這麼一個辦法,每次喝完酒,把瓶子踩破,不但喝酒的人能得到額外的半杯酒,而且瓶子也就不能用了。

這叫做「破瓶防偽法」。在中國大陸,都是被逼出來的。

貴州赤水河畔 茅台酒名滿天下

茅台酒,確實非常牛叉。中國大陸A股上市公司中,貴州茅台居然是市值最大的公司,有2.2萬億人民幣,3000多億美元。如果以GDP排名,在全世界可以排在36名,和香港一年的GDP差不多,比A股第二名的工商銀行高出三分之一,比第三名的中國石油市值竟然高出一倍多。

李白要是知道了,肯定開心壞了。「自古英雄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這個茅台酒,以前不叫做茅台酒,而叫做茅酒,是貴州遵義下邊,有一個茅台鎮,在赤水河邊,仁懷縣境內。據說赤水河含有一些特別元素,所釀的酒有特別的香氣。因此茅酒在雲貴川都相當有名。


貴州仁懷縣茅台鎮,在赤水河邊。據說赤水河含有一些特別元素,所釀的酒有特別的香氣。圖為2016 年9 月23 日,茅台鎮農民扛著高粱穀物行走在赤水河的橋上。(Kevin Frayer / Getty Images)

1915年,滿清倒台,剛剛成立的民國政府參加了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特派官員帶了茅酒前往。博覽會上,各國各顯其能,貨品五花八門,爭奇鬥豔。所以這個來自中國偏僻山鄉的茅酒,並沒有引起任何注意。

帶隊的官員一合計,想出了一個辦法。

某日趁著人山人海的時刻,茅酒被「意外地」打翻在地上,地上的玻璃碎片,再也關不住茅酒那種特別的酒香,參加博覽會的各國人員,於是爭前恐後地搶著品嚐起來。後來,茅台酒帶回了那一屆萬國博覽會的金獎。茅台酒於是名滿天下。

但這個故事據說其實是不實的,茅台酒當年是「成義」、「榮和」兩家酒坊的樣酒,以「貴州公署酒」的名義參展的,最後拿到的是一個銀獎,至於是否有摔瓶吸引大家鼻子的事情,其實也難以核查。

紅軍與茅台酒

1935年,中共在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失利,紅軍開始「長征」,途中經過貴州,所謂四渡赤水,曾經占領了茅台鎮。茅台酒當然是在劫難逃了。中共早期的資料中說,紅軍帶走了一部分茅台酒,剩下的都「分給勞苦大眾」。還有傳言,說紅軍在茅台酒池中泡腳,當時的報紙上還有公開的報導。

不過中共日後否認這一傳言,2002年有老紅軍出來闢謠,說當時紅軍都是用錢買的茅台酒,從沒有「拿」過,就是沒有搶過,更不要說在茅台酒池子裡面泡腳了。出來闢謠的,就有楊成武上將。長征經過茅台鎮的時候,楊成武是中央紅軍一軍團紅四團的政委。

不過這個闢謠沒什麼意思。我記得小時候就看過中共描寫紅軍時期故事的《紅旗飄飄》,裡面就說過紅軍「繳獲」了大批茅台酒,那時候紅軍沒有藥,所以茅台就成了傷藥了,用來消毒。戰亂年代,這個也沒什麼。而且,書裡面說大部分茅台酒都給了貧苦大眾,故事就更可疑了。

但是紅軍中的高級官員,有人就一直保存當年的茅台酒。南京軍區許世友和周恩來之間關於茅台酒的故事,就和長征有關。

許世友是紅軍四方面軍的,長征時候,四方面軍沒有經過貴州,直接從四川出西康到了西北。但嗜酒如命的許世友,用了各種方法,搞到了幾瓶從茅台鎮帶出來的茅台酒,被他視為寶貝珍藏。

軍中的故事,1967年文化革命,南京軍區內的紅衛兵,有一天抄了軍區司令許世友的家。許趕回家中,不管文件武器,而是直奔家中廁所。原來他把僅剩的最後一瓶「紅軍茅台」藏在廁所水箱中。許世友打開水箱,發現那瓶茅台已經不翼而飛,於是坐地嚎啕大哭。

後來許世友受毛澤東接見,他餘氣未消,竟和毛澤東說出了要「上山打游擊」的話。毛澤東當然不相信,但旁邊的周恩來知道緣由,於是從他自己剩下的幾瓶「紅軍茅台」中,拿了一瓶給許世友。許世友這才高興了起來。

這個故事不知真假,但在大陸軍中傳得言之鑿鑿。

三家燒坊難逃「公私合營」

茅台酒被紅軍搶劫一空,其實只是小兒科,真正的災難,是在1949年之後。這就是二大爺的那篇文章了。二大爺本是貴州人,對貴州的事情應該很了解。

1915年「成義」和「榮和」兩家的酒拿了獎,兩家為爭榮譽打起了官司,最後經貴州省政府裁決,共享該獎。名氣響了,市場就有了。1929年,茅台鎮又多了一家財大氣粗的「衡昌燒坊」,後更名為「恆興燒坊」,從此茅台酒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成義,口碑最好的是榮和,產量最高的是恆興。對應三家老闆的姓氏,一般人將三種茅台酒稱為「華茅」、「王茅」和「賴茅」。

茅台酒傳統工藝因為一年只能一釀,還要經過五年的窖藏,又還受到原料一直供應不足的影響,產量有限。加上名聲在外,所以售價也相對於普通的酒高,但一般人咬咬牙還喝得起。成義酒每瓶售價半個銀元,榮和酒最貴也不過每瓶2個銀元。茅台真正成為一般人喝不到也喝不起的國酒,是1949年在周恩來的親自拍板下被定為國宴用酒,三家燒坊被收歸國營之後。

從1950年開始,仁懷縣政府通過沒收、接管和贖買的方式,將成義、榮和和恆興三家私營燒坊國有化,成立了國營貴州茅台酒廠。由於長期作為國宴用酒,茅台酒被賦予了極強的政治色彩。茅台酒廠裡有一個周恩來塑像,名為「國酒之父」。

茅台在中共建政後算是換了「父親」。那真正的父親們去了哪兒呢?

三家燒坊都是私人企業,成義和榮和更是凝聚了兩個家族多代人幾百年的血汗,面臨無法拒絕的「公私合營」,結局如何呢?

1951年,成義老闆華問渠,頂著商界領袖的光環,經過貴州省統戰部工作,許以貴州省商業廳副廳長的位置,將成義燒坊以1.3萬元的價格「自願」賣與政府。89年歷史的「成義」壽終正寢。華家後人2012年曾對媒體表示,華家除去稅費,到手的1.2萬尚不夠「遣散工人」。華問渠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被打倒,1979年鬱鬱而終。

但另外兩位老闆就就更慘了。榮和老闆王秉干,不甘心祖傳家業就此易手,不同意公私合營,結果1951年被扣上「陰謀支持匪特武裝叛變」的罪名槍決,仁懷縣政府將「榮和燒坊」沒收,僅僅估價500元,併入茅台酒廠。73年歷史的榮和正式告終。

另一位不同意公私合營的恆興老闆賴永初,1952年7月被冠以「盜竊價值人民幣46萬元的國家黃金」的罪名,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關了兩年之後,又被釋放。但他被接管的恆興,再也沒有回到自己名下。1952年12月底仁懷縣政府接管「恆興燒坊」,折價2.5萬元罰沒該廠,正式併入茅台酒廠,23年歷史的恆興也宣告落幕。

什麼叫做盜竊國家黃金?中共1950年宣布黃金屬於國家所有,任何人持有黃金都是非法的。所以我估計,這位賴老闆,大概家中私藏了黃金。

不管如何,國營茅台酒廠最後以3.75萬元的代價,將三個老字號消滅,一統江湖,再無對手。為了防止三個燒坊的後人東山再起,茅台酒廠80年代還搶註了「華茅」、「王茅」、「賴茅」三個商標。真正的茅台傳人,再也不能染指曾經的名號。


國營茅台酒廠最後以3.75 萬元的代價,將三個老字號消滅,一統江湖,再無對手。圖為貴州茅台鎮,赤水河畔的一條街道上出現了「茅台酒鎮」的標誌。(Kevin Frayer / Getty Images)

三年大饑荒 茅台產量卻大增

釀酒這個事兒,需要消耗大量糧食,所以在中國歷史上,遇到荒年,統治者往往會下令禁止釀酒,以節約糧食,直到民國這個傳統都在保持。1937年,貴州當局頒布違背釀酒處罰規則(十條)。其中,在天災糧食困難期間禁止以糧食煮酒、熬糖、米漿刮布。對違禁釀酒者,最高可處以八倍罰金。

茅台的原料主要是高粱和小麥,由於工藝原因,對糧食的需求量尤大,1噸酒要耗費5噸糧食。曾任仁懷政協副主席的周夢生回憶,建國前,當地遇上旱澇災害,糧食減產,米珠薪桂,為了民食,政府下令全縣嚴禁煮酒熬糖,禁令森嚴,就是下了窖的沙,也不准翻烤,已烤存的酒不許出售。禁期有時長達一年。

在「大躍進」後的1959至1961年,也就是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國內面臨史上最慘不忍睹的大饑荒,這個時期的茅台酒釀造是怎樣的呢?

根據可查的紀錄,1959、1960、1961三年,茅台酒合計產量為2079噸。其中,還出口139.86噸。這個數據是什麼概念,我們可以對比一下。1949年前,在沒有災荒的年分,生產能力最牛的恆興年產量最高峰也不過3萬2500公斤,折合32.5噸。三家相互競爭,不斷擴大產能,但加起來年產量也不超過60噸。如此下來,正常情況下三年最多也就出產180噸。

在全國餓死將近4000萬人的那三年,茅台卻生產了2079噸!產量不僅沒有縮減,反而實現了真正的大躍進,是正常年份的11.5倍!

根據茅台酒廠歷年使用原糧統計,這2079噸茅台實際用糧2260萬斤,換算合計1.13萬噸。這又是什麼概念呢?茅台酒的產地貴州仁懷縣,1959、1960年的仁懷農民人均口糧分別為350斤和334斤(包含種子、飼料30斤),也就是說實際上的口糧只有300斤左右。1.13萬噸糧食相當於7.5萬人一年的口糧。

1960年,茅台酒原料告急,貴州從全省各縣調集原糧117萬斤支援。這樣還不夠,又從四川省江津縣調來70萬斤,才保證當年生產出912噸茅台酒。這個單年生產紀錄,直到1978年才被超過。

當年貴州,調糧10萬斤的銅梓縣,1960年一年間非正常死亡4萬1734人,調糧10萬斤的習水縣三年死亡4萬2624人,死絕499戶;調糧29萬斤的畢節縣三年死亡5萬3990人;金沙縣死亡5.5萬,最慘烈的湄潭縣到1960年4月就已經死亡12.2萬人,占全縣農村總人口的20%左右。死絕戶2938戶,離家逃荒4737人,孤兒4735人……

是誰要在大饑荒時期,堅持釀造茅台酒呢?

1959年,時任貴州省委第一書記周林在廬山會議期間,專門指示茅台酒廠:「要保證茅台酒的生產,既要抓鋼鐵生產,又要抓茅台酒生產。」「對於你們來說,鋼鐵是元帥,茅台酒是皇上。」本身就是仁懷縣人的周林,對大面積餓死人的情況不可能不知,為什麼要下這個命令?

周林後來透露說:「1958年,中央召開成都會議,有天晚飯後,我同毛主席散步,主席叫我回去把茅台酒搞成年產萬噸。」

那三年幾十萬條生命釀出來的酒,是誰在喝?

2001年2月14日《新民晚報》《酒仙謝晉》有一段話:「60年代的自然災害中,文藝界在北京開會,周總理請大家去西山休息幾天,最後請大家聚餐。那天總理來到西山賓館,對夏衍說:『今天我要喝點酒。』於是謝晉、于洋等幾個會喝酒的人被推派與總理同桌。總理請大家喝的是茅台,代表們很興奮,你一杯我一杯地向總理敬酒,總理談笑風生……」

2012年6月14日,一瓶1959年出廠茅台酒,在北京舉行的榮寶第64期拍賣會上,拍出了25.5萬元的天價。◇

 







您也許會喜歡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