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班底難救經濟 習近平如末帝崇禎
中共新一屆國務院領導層大換班,習近平的親信李強替代李克強。圖為2022年10月23日中共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亮相。(Noel Ccelis / AFP)
過去三年,中共堅持動態清零政策耗資巨大,對中國經濟造成的災難,不僅導致外資和人才大批外流,國內也民怨沸騰。
「白髮革命」與「白紙革命」,其實質都與中共當局在三年來實施極端的防疫政策有關,從「清零」到「躺平」都在消耗中共政府的財力與公信力,中共政權岌岌可危。
經濟發展一直被外界視為中共合法性的標誌,在中共二十大新班子成立之後,主管經濟的總理班底不僅缺乏專業的經濟人才,且被大換血,在歷史上罕見,中共這樣做的後果會如何呢?
2022年3月18日北京晚春降雪。(Kevin Frayer / Getty Images)
文•王淨文
罕見 原國務院七成遭淘汰
中共新一屆國務院的班底1月底已浮現。總理李克強,常務副總理韓正,副總理孫春蘭、胡春華、劉鶴,國務委員魏鳳和、王勇、王毅、肖捷、趙克志,全將調離現職或退休。而國務院37個組成部門、直屬和辦事機構中,有27個負責人在一年內剛更換或即將更換,包括關鍵的外交、國防、發改、公安、財政、央行、國資等部委。
按照慣例,新一屆國務院領導層由一正四副的總理和五名國務委員組成,即李強任總理,四名副總理第一是常務副總理丁薛祥,加上另外三名副總理,基本確定的是何立峰、劉國中、張國清;而國務委員則大概率是李尚福(兼國防部長)、吳政隆(兼任國務院祕書長)、諶貽琴、秦剛(兼外交部長)、還有下任公安部長。
也就是說,習近平的親信李強替代李克強之後,主管中國經濟、國防、外交、治安最重要的負責人,只有30%是上屆留下來的老司機,70%都是從來沒有參與相關重大決策的人,如今讓這些新手一上路就掌管各自部分,令外界很擔憂。
在新上任者中,只有現任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算是懂經濟的人,外界稱他是劉鶴的接班人。劉鶴也是紅二代,自幼結識習近平,曾赴美國進修。過去十年來,儘管檯面上中國經濟總管是李克強,但習近平曾公開表示,2018年出任副總理的劉鶴對他「很重要」。他是習近平經濟事務的左右手,也是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中共新一屆國務院領導層中,只有現任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算是懂經濟的人。圖為何立峰於2019年3月6日在北京全國人大上講話。(Greg Baker / AFP)
如今70歲的劉鶴沒有進入二十大政治局,這是他退休的信號。而67歲的何立峰,80年代末曾與當時在廈門的習近平一起工作,最近幾年習外訪時,何經常倍伴在側,兩人關係密切。
1962年出生的丁薛祥,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機械工業部上海材料研究所,1984年兼任該所的共青團團委書記。37歲那年丁棄學從政,出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新常委丁薛祥沉穩低調,2007年習近平到上海後,丁作為習的「左膀右臂」,很快幫習站穩了上海,並成為習的大內總管。(Wang Zhao / AFP)
在陳良宇主政上海時期,丁薛祥任組織部副部長。2007年習近平到上海後,沉穩低調的丁,作為習的「左膀右臂」,很快幫習站穩了上海,並成為習的大內總管。
劉國中也生於1962年,華東工程學院炮彈系畢業後,在哈工大獲得碩士學位。他曾任黑龍江副省長,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四川、吉林的省委副書記,陝西省委書記等職務,與經濟不沾邊。
張國清1964年出生在河南,對外經濟貿易專業大學畢業後,在職獲得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博士,曾任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黨委書記,重慶市委副書記等職。
除了國務院大換人,習近平對地方諸侯也進行了持續調整。原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出任重慶市委書記;原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調任天津市委書記。大陸四大直轄市及廣東、新疆書記由政治局委員兼任,包括北京書記尹力、上海書記陳吉寧、廣東書記黃坤明、新疆書記馬興瑞也先後就任。而卸任天津書記的李鴻忠料進京任全國人大第一副委員長。
專家:危機重重 習的新班子難救經濟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宋國誠認為,光從經濟方面看,習的這個班子就面臨三大危機。首先,中共極權本身是一元化的封閉型的決策,不能產生全方位或多面向的治理方案。
宋國誠說,習的這個決策團體是非常狹小的一種同溫層的決策團體,「每一個人意見都差不多,面對現在中共內部龐雜的問題,不能夠產出優質的危機處理的決策」。
在中共持續三年的清零政策下,中國去年GDP跌入40年來低谷。中國公布去年GDP增長為3%,這是1976年以來最糟糕的增長數字。但這3%增長率也被外界懷疑。
2023年1月13日,中國新一輪疫情大爆發期間,上海一家醫院繁忙的急診區。(Kevin Frayer / Getty Images)
宋國誠認為,中共當政者的第二個危機,就是習家班裡面缺乏專業的經濟人才,權力的政治官僚多於專業的技術官僚。這種決策結構本身沒有辦法去應對接下來層出不窮的國內問題,特別是現在急於恢復經濟。
此外,習家班還有第三個危機,就是現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因為清零政策遺留的財政空虛問題,處於一種矛盾和博弈的狀態。
近年中國地方政府頻傳降薪、發不出工資的消息。去年前11個月,中共各級政府財政赤字達到近7萬億人民幣,創歷史新高。巨額的地方政府的城投金融債務,也為中國金融系統埋下巨大的債務風險。
但中央政府拒幫地方。據中共財政部官網披露的一份答覆政協提案的公函,強調針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地方政府最後只好選擇躺平。「現在地方消極性的抵抗很嚴重。這對於中央要推動政令,去恢復經濟非常困難。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在中紀委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等的原因,就是沒有人在聽他的話,這是一個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矛盾繼續深化的危機。」
宋國誠認為,這表明習近平的地位和權威受到削弱,而在獨裁體制下,習的權威受削弱,等於整個共產黨受到削弱,甚至面臨瓦解和垮塌的命運。
習近平的人馬不懂經濟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去40年中,其經濟增長了18倍,從1978年的1495億美元,增長到了2021年的17.7萬億美元,約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8.5%。自習近平2012年上台以來,中國經濟的規模翻了一番,2021年超過了歐盟。
在2月初的政治局常委學習會,面對需求下降的局面,習近平再次強調要「提振供給」,「帶動需求」。有專家評論說,「習真的不懂,這幾十年中國經濟的大發展,是因為加入了世貿,獲得全球的顧客,在這個全球化的鏈條上得以發展的」,而不是靠「供給側改革」實現的,靠的是中國百姓,而不是共產黨。
數十年來中國經濟的大發展是因為加入世貿,獲得全球的顧客,而不是靠「供給側改革」實現的。圖為2001年11月5日,北京一家書店的世貿專區。(Peter Rogers / Getty Images)
19世紀初流行的一個古典經濟思想定律叫薩伊定律(Say's Law),認為要盡量擴大供給,從而帶動需求。不過,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牛奶倒進大海的現實應證了薩伊定律的錯誤。
現今很多經濟學教科書已將其刪去,因為薩伊定律是在一個純粹「以物易物」的經濟體中適用,沒想到400多年後的習近平,卻重提「供給帶動需求」,令專家們嘲笑。
另外一個例子是,習近平2022年1月1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視屏會議上宣布,「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後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香港時評人陶傑表示,習近平的講話聽起來好像沒有問題,但深究下去就發現問題多多,反映習近平不懂得如何發展經濟。
他剖析說,習講話中有一個隱藏的「主語」,就是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政府,即政府把「蛋糕」做大,再由政府去分「蛋糕」,來實現「共同富裕」。但縱觀全世界發達國家,「蛋糕」是政府在保證社會自由的基礎上,由民間來做大的,「共產黨是無法做大『蛋糕』的。」
以香港為例指,香港在70年代經濟開始起飛,當時港督麥理浩(Sir Murray Maclehose)實行簡單及低廉的稅務制度,加上自由環境和普通法制度,「一個可以自由競爭,由法治保障人權的環境,『蛋糕』自然膨脹變大。」
節目另一主持人鮑偉聰指,「平均分配」和「做大個餅」(發展經濟、創造財富)是互為矛盾的,中國當年的「大鍋飯」已經印證這一點,到頭來「餅」只會越來越小。「如果自己辛苦做大的『餅』最終要分給其他人,那麼大家的積極性就會減弱,這就是人性。」
「習阻礙了中國經濟發展」
2022年5月28日出刊的《經濟學人》封面人物是習近平,不過與以往的「王子」所不同的是,這次標題叫「China's Slowdown」(中國的經濟衰退),小標題是「The Trouble with Xi's new economic model」(習的新經濟模式遇上麻煩)。
當時中國正在嚴格執行防疫清零政策,《經濟學人》點名堅持以意識形態重塑國家資本主義的習近平,是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的主因。
文章認為,另一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也同樣是習近平的意識形態所造成,那就是習近平用來應對「百年未見巨變」的所謂「新發展理念」。「百年未見巨變」最典型的一項就是中美關係的對立,面對此等變局,包括解決不平等、壟斷與債務問題,確保中國主導新技術,反抗西方制裁都至關重要。
英媒指習近平的意識形態對中國經濟造成衝擊。房地產行業占中國GDP超過五分之一,但政府實施嚴厲打擊後出現資金短缺。圖為2022年12月3日,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恆大在江蘇淮安建造的一個住宅區。(STR / AFP)
「問題是習近平認為,這些目標都應該由黨發揮領導作用,執行過程則是以飄忽不定的懲罰為主。天價罰款、出台新規、清洗巨頭等作法,使得對中國GDP貢獻8%的科技業停滯不前;房地產行業占據中國GDP超過五分之一,但中國政府對其實施嚴厲打擊後出現資金短缺,這也是4月分房屋銷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7%的原因之一。」
「至於中國經濟最具生產力的部門——民營企業,由於經濟誘因已經受到損害,中國的金融市場出現大量資金外流,中國股票的交易價格比美國股票低了45%,接近史上最大差距。」
《經濟學人》最後指出:「從中國菁英政治的黑箱作業可以看得出來,69歲的習近平根本沒有競爭對手,直到2027年之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這項獨裁統治(one-man rule)缺陷,恐怕還要持續下去。」
2022年10月22日,美國之音發表文章稱,「習近平政策阻礙中國經濟和就業市場」,儘管習近平說過著名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那句話,但房地產泡沫依然在他掌權的過去十年間越吹越大。
文章說:「在國有銀行資助下過於雄心勃勃的房地產開發商債務違約,導致住宅樓盤爛尾,憤怒的購房者抵制償還他們的貸款,並且在罕見的抗議活動中聚集起來。」
而且習近平強調國企,「把重點放在缺乏效率和利潤較差的國有企業」,而不是支持私營企業。雖然中共的政治權力集中在黨中央,但是在經濟上,中國卻是相當非集中化的,實現增長要靠各省,而不是中央企業。
習宣稱他的政權是人民至上,如果一再出現群眾抗議,表明人民是不喜歡不滿意他的政權的,習掛在嘴上的人民至上就破產了。這還會連帶損及中共,因為習政權代表的就是中共。
2023年元旦假期,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因為民眾上街燃放煙花,爆發警民衝突,警察抓人後民眾群起要求放人並推翻警車,有年輕人跳上警車展示警車車牌,引起群眾歡呼。除了河南之外,南京、山東多地也都爆發煙花抗議事件。評論指,從「白紙運動」到「煙花運動」,中國民眾已覺醒藉抗議爭取自己的權益,這是巨大的進步。
習像崇禎 成末代皇帝
2019年12月,曾經被稱為「中國的民主之父」的魏京生,發表文章說:「偶然回顧了一下明史。意外地發現怎麼崇禎皇帝和現在的習近平這麼像呢?明朝滅在一個野心勃勃的皇帝手裡,現在的習近平也是個志大才疏的皇帝。明朝有很多次機會和關外的勁敵和平共處,甚至對方求和也和不成,只能不斷找打,被打得落花流水。小習簡直就是崇禎皇帝的雙胞胎。」
民主人士魏京生曾發文表示,明朝滅在野心勃勃的崇禎皇帝手裡,關外的勁敵求和也和不成,只能不斷找打,被打得落花流水。現在的習近平簡直就是崇禎皇帝的雙胞胎。圖為「崇禎皇帝殉國處」的兩通碑刻。(公有領域)
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學者們認為有三方面,「第一,最高領導層都是只懂得權鬥陰謀詭計,不懂得治國安邦。第二,整個統治階級都被自我吹噓所陶醉,以自大狂的心理描繪現實,處理危機就左支右絀,動輒得咎。第三,做官只為稻粱謀,自己的名利地位比國家興亡更重要。於是國家只能滅亡。」
2020年2月,網易平台刊出〈崇禎亡國的時候,大家都等著他下令〉的文章稱,崇禎非常勤政,「但是因為他很勤政,而且對閣臣動輒斧鉞相加,所以內閣實際上形同虛設。」官僚制發展到明朝已經非常成熟了,甚至在有些時期幾乎處在無人駕駛的狀態,但它也還是能夠自己正常運行,並且應對一些危機。
但崇禎意外登基後,因為邊疆危機始終無法解決,內部又很快出現了叛亂,崇禎始終處在比較焦慮的狀態,做事總是急於求成,最後一事無成。
文章稱,「也正是因為他在心理上的過分焦慮,讓他在對待大臣的態度上處在兩個極端之間,很容易一見鍾情,但是如果出現一點失誤,又會完全失去信任,甚而直接誅殺。所以,崇禎一朝閣臣變換非常頻繁,被殺的被殺,被貶的被貶,最後剩下的就是一些只能順著他說的人,或者乾脆不說話的人,以不犯錯誤為自己固寵保祿的主要手段,也沒有人敢於任事了。」
最後崇禎皇帝還說諸臣誤朕,「其實是他耽誤了大臣,也耽誤了明朝的江山。」文章最後說,這也是每個王朝末期官僚體系的普遍狀態,對朝廷沒有什麼認同,對皇帝也無所謂忠誠不忠誠,只是當成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只做上級交代的任務,上級沒有指示,哪怕是再大的利國利民的好事,他也不會去做。因為在這種氛圍下,如果誰這樣做,反而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最後被其他人逆向淘汰。
「這也就是說,王朝中期由盛轉衰的時候,大臣的心態都是坐等出事。」這可以說是當今中共官員的真實寫照。
2016年3月出版的《全中國坐等出事》一書,已分析了中共走到末日時必然會出現的狀態,如今中共官員的「躺平」,人們更加看清習近平必將成為中共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新紀元出版社)
新紀元出版社在2016年3月出版的「中國大變動」系列叢書之No41《全中國坐等出事》一書,就分析預測了中共走到末日時必然會出現的狀態,六年後回頭看如今中共官員的「躺平」,讓人們更加看清了習近平必將成為中共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
|
|
|